普洱茶之“唐 樊绰《蛮书》“茶出银生城界诸山。散收,无采造法。蒙舍蛮以椒、姜、桂和烹而饮之。”
元 李京《云南志 诸夷风俗》“金齿百夷”“交易五日一集,以毡、布,茶、盐互相贸易”明万历《云南通志》:“车里之普耳,此处产茶,有车里一头目居之”。
清顺治十八年(公元1661年),清政府同意达赖喇嘛在北胜州(今永胜)建立茶叶市场。此后100多年发展,到1825年前后已是“普洱茶名遍天下”。
纪录片《茶、一片树叶的故事》分享了云南普洱茶的历史。
缘起
开篇讲述的是普洱茶的故乡——云南。因为那里不但是普洱茶的缘起之地,也是茶的缘起之地,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就生长在那里。冰川纪,青藏高原阻挡了致命的寒流,让这里的原始森林成了地球上古老物种的天堂,最早的茶树就生长在这片原始森林中。人类与野生茶树之间的亲和故事,在千百年的口口相传中,渐渐被演绎为神话,凝聚成这片森林中众多民族的共同记忆。
见于文字
然而,有记载的历史却远远晚于人们真实的食用历史。据罗平、师宗县志考证,早在2100多年前,罗平、师宗一带已经进行了野生茶树的人工驯化栽培。另据傣文记载,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,云南就已有茶树栽培。而公认的最早关于普洱茶产区的文字记录是唐代樊绰于咸通四年(公元863年)撰写的《蛮书》。其中在《蛮书·云南志·管内物产卷七》中记载:“茶出银生城界诸山,散收,无采造法,蒙舍蛮以椒、姜、桂和烹而饮之。”银生城是当时统治云南的南诏王所建,地辖今元江县、镇沅县、景东县、澜沧县以及西双版纳州,与后来普洱茶的主产区大体吻合。
成为商品
到元代,滇茶已经开始作为商品进入了贸易流通领域,据元代李京在《云南志略·诸夷风俗》中记载:“金齿百夷”“交易五日一集,以毡、布、茶、盐互相贸易。”金齿百夷指滇西金齿国的傣族等少数民族先民。当时,金齿国虽然有茶叶交易,数量并不大,致使明代所著的《元史》仍将云南列为不产茶的行省。
云南是全国名族最多的省份,共有26个名族,他们是古老种茶民族濮人的后裔和氐羌族南下交融的族群,茶叶是他们历史性的生计依赖,对茶叶认识、崇拜,广泛渗入了他们的社会生活,生产、加工有独特的方法,饮用、食用、社会生活有各自的习俗,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名族茶文化,这种文化具有原始性、创造性,也具有世界性。最典型的是德昂族的茶叶创造世界的茶图腾文化,哈尼族的诺博文化。傣族的《佛祖游世绿叶经》的贝叶文化和白族的三道茶文化等。
蒸而成团
蒸而成团,至今未变,明代,是云南茶叶的发展时期。当时最著名的茶为昆明太华茶,大理感通寺茶和湾甸(今昌宁县内)茶。大路茶有永宁(今宁蒗县)“剪刀粗茶”,车里(今普洱县以西、西双版纳)“普茶”和乌蒙(今昭通地区)的“乌蒙茶”(乌蒙当时归四川管辖)。当时流通全省,销量最大的当属“普茶”。据万历《云南通志》:“车里之普耳(明代“普耳”之“耳”无三点水),此处产茶,有车里一头目居之。”谢肇淛《滇略》中也提到:“士庶所用,皆为普茶也,蒸而成团。”这是两条关于普洱茶的最早记载,对解读普洱茶名称的由来和产地之争有重大意义。当时普洱茶内销量在天启年间(1621~1627)已达到四百担左右。
名遍天下
到清顺治十八年(公元1661年),清政府同意达赖喇嘛的要求在北胜州(今永胜)建立茶叶市场。清乾隆十三年(1748年),丽江府改土归流后,清政府在丽江建立茶叶市场,商人领引(茶引相当于后来的税单+准运证)后赴普洱府买茶贩往“鹤庆州之中甸各番夷地方行销。”吐蕃对茶叶的大量需求,极大的刺激了云南茶叶生产。为了规范市场,清政府规定云南藏销茶为七子饼茶,每七圆为一筒,重老两四十九两。“七子饼”由此诞生,延续至今。此后普洱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,到1825年前后,已是“普洱茶名遍天下。”
传说3000多年前普洱茶就已上供给周武王,开始了贡茶文化。
三国时代《本草》载明,益州(今昆明)产茶。有孔明兴茶的历史文化。起于商,兴于明,盛于清代的贡茶历史,昭告了普洱茶品质优良。而起于宋代的茶马交易则传播了不屈不挠的茶马古道精神。
在普洱茶名遍天下之时,普洱茶主要指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茶。它的取名则是根据产地来命名的。那个时候,还没有自然发酵之说,也没有生茶、熟茶之分。而普洱茶自然发酵的秘密来自于一场运输的意外……